離子型稀土生產工藝對環(huán)境破壞程度對比-沈陽佳美機械許工 18540392785
我國離子型稀土礦的生產開發(fā),先后經歷了三種根本不同的工藝技術,即池浸、堆浸和原地浸礦工藝,
對礦山環(huán)境治理與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保護狀況差別顯著不同。
????問世于 20 世紀 70 年代初,稀土生產過程簡述為“表土剝離—礦體開采—入池浸礦—回收浸液—尾
礦排棄”。該工藝俗稱“搬山運動”。因工藝操作簡便,當時得到大范圍的運用。
????開采對礦區(qū)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主要造成兩方面的破壞,一是對地表植被的直接破壞。開采后的山頭,植被和有
效土層基本全部剝離,基巖裸露,植被蕩然無存,自然恢復極其困難,容易造成礦區(qū)水土流失從而荒漠
化。二是開采中產生的大量尾砂,大量占壓土地對堆置場地原有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造成破壞。
????堆浸工藝始于 20 世紀 90 年代后期,其生產過程與池浸工藝基本相似,“表土剝離—礦體開采—筑
壩堆浸—回收浸液”循環(huán)反復。該工藝因普遍采用大型機械采挖、裝運,因而其生產規(guī)模較池浸要大。
堆浸工藝對地表植被的直接破壞與池浸工藝一樣,所占的堆場,仍然要占用大面積場地。
????原地浸礦工藝是“八五”期間國家重點科技攻關成果,在不破壞礦體地表植被,不剝離表土開挖礦石
的情況下,利用一系列淺井(淺槽)注液,浸礦液從天然埋藏條件下的非均質礦體中有選擇性地溶解或交換
并回收其中有用成分。其生產過程原則流程為:“原地打井—注液滲透—母液回收”。與池浸、堆浸工
藝相比,有了本質上的不同。